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2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与临床
论文、技术转让、专著
西南医科大学
谭晓秋、曾晓荣、雷鸣、党喜同、李妙龄、李涛、范忠才、于风旭
1993-2020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欠佳。西南医科大学针对对房颤电生理机制和心律失常机制及干预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系统揭示了房颤时离子通道变化及重构机制。对新发现的心房肌表达更为丰富的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阐述SK通道电流增加是房颤的重要发生机制,提出SK通道可能是房颤的干预靶点。
2.在国内较早深入研究肿瘤基因ECRG-4在房颤中的作用,提示ECRG4增加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3.系统开展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光标测技术(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专辑);针对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新靶点的研究进展,创新性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新分类,在原有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八类分类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药物机制研究和筛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利用先进的三维电标测系统(Ensite Velocity5)和最先进的网格状标测电极(HD-Grid)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进行左心房标测,发现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也存在低电压区,从而制定规范的消融流程与策略(肺静脉电隔离基础之上,行线性消融术和局部基质改良术),使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达到85-90%,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达到70%。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采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超过80%。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及永久性房颤患者采用外科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总有效率都超过了80%,高于全国治疗平均水平。
5.构建了叙永县25万人次心电大数据并进行了连续五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对心电大数据影响的研究,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发文表扬。
上一条:代表性研究成果——非编码RNA与心血管疾病 下一条:医学电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国际间合作项目